在甲午战争之前的1891年,清朝的江南制作局已开端出产7.7毫米口径的快利步枪,并曾方案将其作为全国一致的制式步枪。但是,因为出产能力和质量上的问题,这一方案未能完成,甲午战后在筹建新军时,北方新军并未挑选运用快利步枪。而与此同时,北方新军也不肯选用南边兵工系制作的汉阳造步枪。面对这两者无法挑选的局势,袁世凯带领新军决议另辟蹊径,挑选了奥匈帝国于1895年刚刚配备的曼利夏1895直拉枪机步枪。由此,新军的步枪标准化作业从一开端就陷入了三方混战的局势。归纳种种要素,直到八国联军侵华前,虽然清朝确立了若干精锐部队,但步枪配备的标准化问题却一直没有正真取得有用处理,反而愈加凌乱。
其时,袁世凯领导下的武卫右军被认为是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部队,彻底仿效了德国陆军的建制,配备了先进的兵员和配备。其总部机关设有总理营务处、教习处、粮饷局、军器局、军医局等多个部分,完美依照德式陆军准则建造的款式成立了新军。
在兵器配备方面,袁世凯深知步枪标准化的重要性,通过德国参谋汉纳根的帮忙,收购了5400支奥匈帝国曼利夏步枪和700支曼利夏马枪,作为新军的制式兵器。借此,定武军成为国内首支三军一致口的部队。为了简化后勤支撑,定武军的曼利夏步枪选用了与汉阳造步枪相同的7.92毫米圆头弹,而非奥匈帝国的8毫米子弹,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弹药供给。
起先,定武军仅有4700名战士,所收购的6100余支步枪足以满意需求。后来,定武军扩编为武卫右军,兵员添加至7400人,去除炮兵后,这些步枪数量仍然满意。但是,跟着新军快速扩编,定武军的兵员逐步增多,造成了后续的兵器缺少问题。
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,武卫右军的快速扩编暴露了兵器储藏缺乏的问题。虽然军力翻倍,袁世凯曾收购的奥匈曼利夏步枪只要6000多支,武卫右军的配备在扩编过程中渐渐的呈现极大的紊乱。到1900年庚子国变时,武卫右军配备的首要步枪包含毛瑟无烟小口径连发步枪(如1888委员会步枪和汉阳造步枪)1252支,奥匈曼利夏连发步枪6791支,以及曼利夏马队枪963支。所有这些步枪都运用一致的7.92毫米口径弹药,算计约130万发。
虽然步枪在口径上大体一致,但因为扩编过快,武卫右军不得不征用很多旧式兵器来弥补空缺。终究,武卫右军共配备了哈奇开斯有烟步枪669支、哈奇开斯马队枪60支、林明敦边针连发枪22支、毛瑟1871/1884单发步枪1624支等各种兵器。虽然武卫右军人数到达11000人,具有11371支步枪,但其兵器配备仍然凌乱无序,乃至连最基本的弹药储藏也严峻缺乏。
除了袁世凯的定武军外,直隶提督聂士成的武毅军也是其时实力最强壮的部队之一。该军具有32个营,总军力到达16000余人,配备了其时国内最为精巧的枪炮。在步枪方面,武毅军早早意识到兵器标准化的重要性,尽可能使三军运用一致的兵器,并跟从袁世凯的脚步收购了奥匈曼利夏步枪。
武毅军的步枪分为练习用和作战用两类。依据《武卫军》一书的记载,武毅军配备的步枪包含:德制毛瑟步枪一万支(用于练习)、奥匈曼利夏步枪一万支、马枪1400支,以及200支新式小口径毛瑟步枪,算计具有11400支主力步枪。除此之外,武毅军还保留了很多旧式步枪,首要为11毫米毛瑟M1871/84有烟步枪、哈奇开斯步枪等,用于练习和非战役用处。
虽然武毅军在兵器配备方面相对足够,但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树立相似袁世凯的预备役准则,兵员无法随时添加。这使得在庚子国变时,武卫前军无法通过预备役敏捷扩大军力,反而因兵员老化和其他问题,终究军力远未到达编制要求。
此外,武卫前军面对的另一大问题是弹药缺乏。尤其是用于作战的新式小口径无烟步枪,子弹极为紧缺。其底子原因是聂士成未能如袁世凯般收购7.92毫米口径的弹药,反而购买了奥匈帝国的8毫米口。因而,武卫前军的曼利夏步枪与汉阳造步枪没办法运用相同的弹药,造成了极大的后勤困扰。
到了1900年,武卫前军主力的曼利夏步枪仅具有36.7万发8毫米子弹,均匀每支步枪只要32发子弹,而其他旧式步枪的弹药储藏愈加富余,但也缺乏以满意战时需求。如此一来,虽然武卫前军名义上有324.92万发子弹,但实践可用的现代化子弹仅占其间的一小部分,且总量远缺乏以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战役。
通过五年的兵器替换与标准化测验,清廷最精锐的两支部队的兵器配备仍然极为凌乱,步枪品种多达六种,乃至新式步枪的弹药储藏也严峻缺少。由此可见,清朝新军在步枪制式的挑选和后勤保障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缝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