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一假期尚未结束,许多人慢慢的开始感受到暑气逼人:“怎么今年夏天来的这么早?”别急!根据祖先传下来的智慧,真正的夏天要等到立夏才算真正开始!今年的立夏时间定在5月5日(农历四月初八),刚好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。这不仅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到来,更包含了三个60年一遇的特殊现象!
在老一辈的记忆中,立夏是有“早晚”之分的。如果立夏出现在农历三月,则叫做“早立夏”;而到了四月则是“晚立夏”。今年的立夏日期在农历四月初八,显然是“晚立夏”。
民间有句俗话:“早立夏冷,晚立夏热”,这句线年,同样是“晚立夏”,华北和黄淮地区的高温天数创下了历史上最新的记录。而今年,随着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发酵,副热带高压不断北抬,种种迹象都在预示着:这个夏天,华北、江南等地或许将迎来超过40℃的极端高温!大家赶紧准备好空调、风扇和防晒措施,迎接这场严峻的“热浪大挑战”吧!
今年的立夏恰逢农历四月初,正是老辈人常说的“月头”。农谚中有“立夏在月头,三伏大旱”“立夏在月头,伏天蒸桑拿”的说法,世世代代流传下来,充满智慧。
根据这种观点,今年夏天,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,很可能面临旱情与高温的“双重暴击”。尤其是北方正在灌浆的小麦,若遇到“干热风”,将大大影响产量。家里有农田的朋友们一定要注意,做好“一喷三防”的措施,确保辛勤耕作的庄稼不受损失!
立夏并不是一整天都交节,而是一个特定的时刻。今年立夏的准确时间为5月5日13点56分57秒,属于典型的“下午立夏”。
民间有句俗语:“上午立夏凉飕飕,下午立夏热死牛”,形象地揭示了立夏时节天气变化的差异。看来,今年夏天的炎热程度将超出预期,尤其是午后的太阳,如同火炉般烘烤大地。大家尽可能的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,若不得不出门,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,切勿中暑!
除了天气上的变化,立夏还是一个充满有趣习俗的节气!这些习俗充满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期盼。
在古代,立夏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日子!帝王会带着文武百官,浩浩荡荡地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。君臣们都穿上鲜艳的大红色礼服,佩戴红色玉佩,连马匹和车旗也都是朱红色的,整个场面壮观非凡!这个仪式表达了古人对丰收的祈愿,希望能有一个好收成。
在民间,虽然没有这么隆重的仪式,但也有属于自身个人的“仪式感”。尤其是在江浙一带,人们不舍得春天就这样悄然过去,会准备丰盛的酒菜,与亲朋好友聚在一起,像送别老朋友一样热烈地“饯春”。
“立夏尝新”是许多地方的传统活动。这样一个时间段,各种新鲜的果蔬开始成熟,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大自然的馈赠。在苏州,有“立夏见三新”的说法,这里的“三新”指的是樱桃、青梅和麦子,大家先将这些新鲜的食物祭祖,然后再开怀畅享。
常熟的“尝新”则更为丰富多样,讲究“九荤十三素”,从新鲜的鲫鱼、咸蛋到清甜的樱桃和梅子,每一口都充满了幸福感!
在立夏这天,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们了!中午,家家户户都会煮好鸡蛋,用冷水浸凉后,套上精心编织的丝网袋挂在孩子们脖子上。然后,孩子们聚在一起玩“斗蛋”游戏,把鸡蛋的尖头对尖头,圆头对圆头,一个接一个地撞,谁的蛋先破掉谁就输了,最后那个没破的蛋就成了“蛋王”,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!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话:“立夏胸挂蛋,孩子不疰夏”,寓意着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福。
吃过午饭后,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——称人!人们会在村口或者院子里挂起一架大木秤,秤钩上挂个凳子,大家轮流坐上去称体重。称人的时候,旁边的人还会说一些吉祥话:给老人称重时说“秤花八十七,活到九十一”;给姑娘称时说“一百零五斤,员外人家找上门”;给小孩称时说“秤花一打二十三,小官人长大会出山”。这个习俗据说源自诸葛亮、孟获、刘阿斗的故事,虽然是传说,但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。
立夏就要来了!这些习俗你熟悉吗?你家乡还有哪些特别的立夏传统?快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吧!